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尊师重道 敬业乐群
如何步入新闻之路——独秀之声校媒讲堂之“新闻的态度”讲座举行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布日期: 2016-07-11

     4月17日晚,独秀之声校媒讲堂之“新闻的态度”讲座在育才校区大学生学术报告厅举行。现任中国青年报驻广西记者站站长谢洋应学校党委宣传部的邀请,作了题为“新闻的态度”的讲座。大学生通讯社全体社员、各学院记者团代表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代表200多人参加了讲座。讲座由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主持。



  在10余年的记者生涯中,谢洋先后发表大小稿件千余篇,所撰写的广西传销调查、龙江河镉污染调查、北海银滩强拆事件等报道均产生较大社会影响,其中《记者亲历传销过程破译“洗脑”逻辑》一稿获得2012年度中国青年报最佳报道奖。凭借努力工作,还获得过“2007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中国科学院第十一届“科星新闻奖”等荣誉。



  讲座上,谢洋先引用了前段时间引起普遍关注的Google 人工智能 AlphaGo 与韩国九段选手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围棋大战以及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记者Soctt Horsley和一台可以写新闻的机器人“WordSmith”进行写稿比赛这两个例子表明:记者不会被机器取代,起码现在不会!



  “我们该如何踏入新闻的河流中呢?"谢洋表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做出优秀的新闻,首先要诚实,报道失实不仅会给单位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对记者的职业生涯也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勇敢,在面对疾病危害人民的案例时,要敢于接近,好好沟通,用温和的方式去了解情况,减少对被采访者的二次伤害。在面对险恶的情况时,勇敢地一步步走进去。第三是责任,记者不仅要报道事件本身,还要发出理性的呼吁,因为报道的目的不仅仅是制造一条热点新闻,赚取眼球,而是要通过手中的笔,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制度的完善。第四要有认真的态度,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用脚采访,用笔还原。最后是坚持,获取新闻资源的过程是孤独的,但是坚持积累就总会有收获。



  谢洋认为态度总是略显抽象,提升新闻业务能力的方法显得更实际。他分享到:新闻写作没有任何的捷径可循。先从模仿开始,可以阅读一些行业标杆的经典文章来提升自己的品味,在揣摩这些经典作品时,自己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另外,假设自己是作者,在看到标题时,构思一下自己会怎么采访、怎么写。第三,读出声来,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谢洋指出,根据医学理论,用眼睛看、用脑子想和用嘴读,实际上是调用的大脑的不同部分的神经,给大脑传递的刺激越多,越多样,那留下的印象也越深刻。



  谢洋也不否认采访是门苦差事,找人是个体力活。对于采访中遇到的困难,谢洋提出几个解决办法:只要理出线头,借助互联网的力量也许可以联系上采访对象,减少奔波;运用六度分割理论,多交朋友,或许你的朋友就是你要采访的对象;假设自己是被采访对象,站在被访者角度思考就有可能感动被访者。最后,他表示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要有相当自由的空间和足够多的时间细细"打磨"每一篇稿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如果太急于发稿,往往会弄巧成拙、得不偿失。

 


  最后,谢洋就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用自己丰富的写作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写新闻稿时没有思路了,可以改变状态,做一些别的事或者与别人交流以获得一些启发;写评论文章之前,得多读书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经常关注新闻热点;有自己的看法却又不是发泄情绪,新闻人要做到客观反映事实,有自己的立场的同时也应该给持不同观点的人发声的机会。关注国家的政策是记者的基本素养,大学生记者多看时政报道既可以提升新闻业务能力。

 


  在讲座的最后,谢洋建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今最需要做的是储备自己的知识,只有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厚积薄发,成为一个优秀媒体人。


          作      者:大学生通讯社 谢汶宏 石 兰
          发布单位:宣传部

谢洋记者在做讲座(本文配图均由大学生通讯社童立拍摄)

谢洋记者在做讲座(本文配图均由大学生通讯社童立拍摄)


最新消息

发布于:2025-05-21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布于:2025-05-21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布于:2025-05-21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布于:2025-05-21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布于:2025-05-21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布于:2025-05-20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