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上午,“看中国·2017广西行”展映式在我校雁山校区音乐学院三楼演艺厅举行。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原司长、国家督学、中国社科院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喜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广西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兼自治区语委办主任黄凯,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德尔电影大学教授塞西莉亚·玛多诺,我校党委书记王枬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同时,参与本次展映式的还有来自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比利时、伊朗的6个国家8所高校的10位外国青年导演还有与他们合作的中方学生,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展映会由我校副校长李家永主持。
王枬书记和高峰院长先后进行致辞。王枬书记表示,希望中外青年有更多交流,期望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能够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学生的交流。
“每一个作品都有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创造。包括你们的天分,既有工匠精神又有匠心,你们记录了永恒的瞬间,而你们的作品记录了瞬间的永恒。”姚喜双主任如是评价此次展映的作品。
2017“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西行)”是2017“看中国·外国青年计划”的组成部分,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会资助,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承办的跨文化交流项目。2017年5月11日至5月25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 2017广西行”项目在广西师范大学启动,来自六国八校的11位外国师生用“工匠·传承·创新”为主题,用镜头记录了广西的美丽山川、民俗风情以及工匠精神。
本次展映式展映了《此石此刻》、《性本爱丘山》、《集扇积善》、《关于王先生的语音便签》、《工业周期》、《三花:象鼻山下有美酒》、《江上人家》、《桥·记忆》、《小寨》、《遗失之屋》10部作品,这些作品将关于桂海石刻及拓印技艺的故事娓娓道来,诉说了擅长木雕的民间艺人蒙焕春、桂林集扇斋手工艺人黄硕夫、桂林天然胎漆器传承人王伯杨对于艺术创作的坚守以及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创新,他们无不展现出一种“工匠精神”,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还记录了溢达公司的衬衫制造工艺、桂林三花酒的酿造技艺、平乐木船制造技艺、侗乡“鲁班”杨似玉、龙脊梯田农耕技艺的传承以及具有200年历史的改造民宿。“这10只影片风格、表现方式各异。”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李健欣同学说道,“我很喜欢《工业周期》纪录片的独特表现方式,这种后现代风格很时髦。”
在为期五天的拍摄中,10位外国青年用他们独特的视角欣赏并记录他们所感受到的中国文化,在他们的镜头下,我们在熟悉的景色中看到了别样的美。“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这个项目为外国青年与中国青年、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制造了一场相遇,正如我校学生志愿者罗新丹所说:“‘看中国’最大的意义在于让中国的文化更多的被外国人所了解,改变他们对中国人的一些刻板印象,而我们也能够在与他们的交流中触到外国世界的一角。”
据悉,本周是我校的文化活动周,在教育部语用司领导莅临本校进行指导的契机下,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深入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在本周相继举行相关文化活动,为我校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新的契机。
活动现场
校党委书记王枬教授致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致辞
姚喜双教授点评
外方指导教师塞西莉亚教授发言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