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一场盛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桂林保卫战七十一周年“老兵英雄会”活动在我校王城校区国学堂举行。60多位老兵齐聚桂林,共忆当年抗战历史。同时“抗战时期的广西”主题展览也将在我校王城校区持续展出一个月,内容包括多件抗战文物,广西抗战历史图片及老兵肖像摄影等。
本次纪念活动由桂林市历史文化研究院、桂林老科协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桂林关怀抗战老兵志愿者共同主办,我校对于本次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相关负责人、广西区内外黄埔同学会及后代联谊会代表,香港黄埔后代亲属联谊会,“桂林保卫战”殉国三将军等抗战将士后人,广西壹方慈善基金会,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老科协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新华社、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等媒体,各赞助单位代表也到场参加此次纪念活动。
活动中,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负责人也现场接收了纪念品。
历史应该铭记他们
桂林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唐凌在致辞中说道:“广西在抗战时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二是抗战大后方的安全屏障,三是国际力量的聚合地”,唐凌认为,桂林乃至广西的抗战在这段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战争胜利做出过贡献的人士都应该为我们铭记,并把抗战历史文化如实记载,子子孙孙代代传颂下去。
桂林老科协副会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廖井丹教授,简要介绍了桂林保卫战的经过,还通过图片展示的形式,回顾了去年桂林市七星公园“11·8”纪念保卫战70周年活动概况,及总结这一年多来的进展。他表示,很多黄埔后代、抗战老兵后代,通过各种方式为作出了贡献,其中,南宁黄埔后代联谊会副会长,广西画家李展以桂林保卫战的惨烈场面为题材,耗时数年创作了油画《桂林保卫战》,获得了2015法国巴黎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的油画类作品金奖。
著名抗日英烈何信后人何平在致辞中慷慨激昂,几度哽咽,“死掉一个,再送一个。这就是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是桂林人民的爱国情怀!”,以长辈们当年的表现,诠释抗战的精神和情怀。全场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老兵、嘉宾、观众都禁不住流泪。广西壹方基金会代表郑加莉致辞,表达了对抗战老兵、志愿者及所有做出贡献人士的感谢。
再点名已近期颐之年
本次活动共有60多位抗战老兵来到现场,年龄最大的抗战老兵是105岁的第7军172师谢文武,他是目前已知的桂林健在的年龄最大的,也是唯一一位参加过淞沪会战的广西老兵。每一位老兵都由关怀抗战老兵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接洽,搀扶抗战老兵在国学堂门口签名,接受志愿者送上的鲜花和绶带。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中有十几位老兵是志愿者专程从南宁接来参加纪念活动的。
抗战老兵列队点名将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老爷子们,点名了!131师391团黄海潮,第5军200师重机枪连后参加远征军段世辉……”当负责人每点到一个名字,全场就响起热烈掌声,每一位老兵都将得到李宗仁将军后人李伦先生的慰问金。抗战老兵是一本活着的历史教科书,个人姓名和部队番号只是“书本”的名称,他们的故事及精神才是书里的精华,一个活动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大部分老兵年纪已近期颐,岁月损耗了他们的身体机能和器官,但不影响他们的光辉,敬礼姿势依然标准,甚至还有个别老兵能中气十足地高喊答到,颇有当年风姿。105岁老兵谢文武身体仍然坚朗,站起来跟嘉宾、观众招手致意,脸上的笑容感染了在场所有观众,观众纷纷起立向老人致敬。
“感谢,感谢......”
“一寸山河一寸血”,这些老兵参加抗战时依稀年少,勇赴战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换来现在的和平安康。如今他们大部分已近百岁,忆及往事,共同的抗战经历,让他们感慨不已。抗战打响时,文鹤林仍是在校学生,后报考了黄埔军校,“我这个抗战老兵对此次组织的活动感到很满意,你们辛苦了!谢谢了!祝各位身体健康!”,在文艺演出后表达了对活动的感谢和满意。“今天活动的每一个节目都令我印象很深刻,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过去(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让我说感受的话,只能说我很感动,一言难尽!”言及那段岁月,虽已过去多年,但仍历历在目,王甦眼眶泛红。
随着国家对抗战老兵和历史逐渐重视,抗战老兵的待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物质保障到社会认可度,抗战老兵真正走出静态的纸质资料,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视野,特别是原国民党抗战老兵。面对唯余岁月,老兵们充满期待,其中一位老兵说到,“感谢社会上大家对我们的关心!我们那时候太苦了,现在国家富强了,人民吃的穿的都解决了,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他们希冀身处国家的“黄金时代”的广大青年,理应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知识,为国家做贡献!
志愿者:抢救历史的人
桂林关怀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成立于2008年,从最开始的十几人,到现在壮大到500人的大集体,负责人“罗马石头”用了很多遍“感谢”,他感谢爱心人士的捐赠,感谢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感谢志愿者的倾情付出。
在参观“抗战时期的广西”展览时,志愿者“汉斯”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他收藏的一些抗战时期的展品,他说:“我收集介绍这些,并不是想把我自己介绍出去,而是想让大家更多的看到这些东西,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历史的遗留,再过十几二十年,这些东西就更难找,像老兵一样,越来越难找了。”
有一位穿着“黄马甲”的志愿者这样告诉我们,“有时候也很感慨,我们一边在寻找、探访抗战老兵,一边又在......有的时候我们一边在帮老人庆祝生日、一起吃饭的时候,一边,其实......真的就是在同一天,有的老兵过生日,有的就被送进山......这真的就是一场抢救历史的战役!见到他们之后,我们才知道,现在我们薄薄的几页历史书,真的是道不尽这些血泪岁月的。”
这位志愿者就是我校法学院研究生周忆梅。她说很惭愧自己加入志愿者的时间并不长,但所有志愿者全力以赴充满热情感染了她。“我们很多志愿者真的把老人当成亲人一样,经常与老人通电话,去看望老人,有时候也会像儿孙一样和老人撒撒娇。”
“我觉得这次纪念活动正好是抗战胜利70周年,能邀请这么多老兵再聚在一起,可以给现在年轻人上一堂鲜活的历史课,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看待历史的角度。我们看的是历史,而他们是历史的缔造者和亲历者,这样的历史教育活动,会让整个历史立体起来,历史课上的内容真的都太单薄了,我们需要这样的方式使我们民族的东西能更加活生生的传承下去。”
作 者:研究生记者团 乔晶 宁鑫榕 牟芝颖 颉晓凯 文诵惟 徐美玲
发布单位:
志愿者为抗战老兵鲜花,披绶带(摄影 牟芝颖)
,105岁的抗战老兵谢文武起立致意
,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等单位接收纪念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