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晚七点半,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原中国音韵学会会长鲁国尧教授应文学院邀请,在雁山校区一区302教室做了题为“艰难的历程——中国人认识自己语音的历史”的学术讲座。
讲座开始前,鲁国尧教授笑着说,这是他第二次来广西师范大学进行学术讲座,第一次是30年前在王城校区独秀峰下,如今来到雁山新校区,他感慨这是广西师范大学发展的表现。此次讲座他将向在座的同学们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探讨最靠近我们身边的汉语拼音字母。
鲁教授指出,中国人认识语音的历史就如沙漠里的骆驼一般,艰难地行走着。鲁教授结合古希腊德尔菲•阿波罗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神谕,谈及人类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语言,认识自己的语言,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己。他说,我们必须感谢祖先们的劳动与智慧,是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声母、韵母、声调这样伟大的历史成果。
鲁教授介绍了中国语言文字学的“三部祖书”,即训诂祖书《尔雅》,文字祖书《说文解字》与音韵祖书《声类》,他分析了《声类》产生较晚以及其亡佚的原因是语音难研究,“系口耳之学”。人类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文化需要传承,就需要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亦即克服“口”和“耳”的较小空间与瞬息时间的限制,这特定的语音必须要转化为视觉符号。与印欧语系语言相比,中国汉字只能“汉字注汉字”,别无他法。
鲁国尧教授引用《周易》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指出注音中整音法“穷”、拆音法“通”、拆音法“久”的三种变法,拆分字母是认识汉语语音的重大进步。他还分析了反切在理论上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出需要是发明之母,实践提出的要求促进了理性思维。他介绍了中国人认识汉语语音结构的四阶段:一、音节的拆析为二:反切法(二世纪);二、韵母的提取和组织:韵书(三世纪);三、声调的发现与四分:四声平上去入(五世纪);四、声纽的排列、命名:“切韵法”与切韵图(九、十世纪开始,十二世纪成熟),至此,汉语语音走过了千年的艰难历程。
在讲座现场,同学们纷纷提出疑问,当代大学生注重文却不注重史的情况应如何寻找突破口,汉字发展何去何从等问题,鲁教授给予了详细解答,他认为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将汉字文化传承下去。当被问及自己的生活态度时,鲁教授豁然答道精神愉悦是关键,同时以“老当益壮,衰年变法;志当益坚,自主创新”与大家共勉,并建议同学们趁着年轻的活力,少玩电脑,多多看书,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作 者:大学生通讯社 罗羽羚 邱晓玲 唐从莉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
,讲座现场同学们认真做笔记
,鲁国尧教授讲解语音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