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校庆庆典已经过去一个月了,然而,校庆的余温还在延续,师生们在网络上、平时的谈笑间,还不时提起那场激动人心、精彩纷呈的校庆庆典文艺表演,回味着那三个月的排练历程,那一张张洋溢着喜悦的照片、一段段记录点滴的视频更是被大家传递、留存。近日,大学生通讯社特意走访了校庆庆典文艺表演的创作团队以及幕后工作人员,试图将《风华独秀》大型文艺表演背后的故事重新展现,配以通讯社摄影记者在校庆期间拍摄的精彩组图,一并刊发,以飨读者。
12月2日上午,法学院的研三学生甘迎在体育场中央的校徽台下聆听到了全场的掌声与欢呼,她分明从这声音中感觉到了表演的成功。
与此同时,编导矫磊也在看台下用耳朵感受着:“你只用听声音就知道呈现出来的效果一定很好,因为每一次刷色的时候你会听到她们是一个声音。”
总导演、音乐学院的韦金玲老师则在音响师的旁边见证了这一切:“当时我的脑子里什么杂念都没有,全神贯注地盯着每一个细节,当最后结束的时候,那口气终于舒了出来。”
那一刻,所有的师大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共同见证了《风华独秀》的绚烂,而在这背后,是六千多位学生演员和导演们三个多月的汗水和付出,这场被参演学生戏称为“从喝绿豆汤到姜汤”的大型团体表演,其中的艰辛与感动至今仍历历在目。
创作历程:反复修改讨论 不断完善定稿
“年轻,能力强,但缺乏经验。”本次文艺表演的总导演韦金玲老师是这样描述整个编导团队的,而正是这支70后、80后的年轻团队,担纲起了校庆文艺表演创作排练的重担。
“用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是大家面对的第一个问题。
“大家就在一起开了无数次会,有时候还把所有的辅导员、各学院党委副书记召集在一起,每个人都出了很多点子,真心实意地贡献自己的智慧。”手翻花导演矫磊介绍说。
那段日子里,大家从办公室里面对面的交流,一直延续到回家后或者电话或者网上的讨论,不断激辩,不断完善。那是一种青年团队的热情,更是一份对学校的责任和使命。
为了让实施的时候更加顺利,整个团队尽可能地去思考每一个细节。由于不同的形式所需要涉及的演员人数、导演团队、舞台场地等因素都有所不同,是用一台大型晚会来呈现,还是用一种大型团体表演来呈现,这是创作团队激辩的焦点。
为了让学校的校庆更加让人印象深刻,创作团队绞尽脑汁。大家注意到,很多学校的校庆更多的就是请校友、明星来进行演出,这种形式相当普遍。“我们就觉得我们要跟其他人不一样,而且我们学校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体育场这么大的场地,结合多个因素,我们初步就定了大型团体的表演形式。”导演矫磊介绍说。
为了让大家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团队还在思考着如何出新出奇,制造惊喜:“我们一直想给大家一些惊喜,是不是可以在观众上做文章,把 观众也利用起来呢?然后就想到了手翻花的创意,让观众席也成为一个表演的区域。”
为了让经验略显不足的团队得到更好的指导,创作团队还邀请到了广西歌舞剧院的编导温海夫参与指导。上学期末以及今年暑假的那段时间里,整个导演团队经常是连续好几天都呆在办公室画图、定坐标,早上八点一直呆到晚上,连午餐都是在办公室解决。
“我们第一个方案的文稿确定后,领导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融入学校历史变迁的过程。”总导演韦金玲说,“于是我们整个团队就着手对学校的校史进行学习,对方案进行修改。”负责与导演团队联络的研三学生甘迎回忆道:“老师们为了在演出中更好地呈现学校的历史,阅读了相关的校史资料,还专程到了学校的老校址雁山园进行校史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这既是创作的过程,也是爱岗敬业、全心付出的过程。”
“我们根据学校的历史沿革设计了四个篇章,用30分钟把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教学全都呈现出来了。在第二篇章‘水墨画’的部分时,白晓军副校长特意为我们创作了这幅画,然后我们把画给喷绘出来,也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导演矫磊介绍说。
就这样,整个团队最后共同敲定了演出方案。
排练点滴:师生齐心协力 困难逐个击破
从正式开始排练的那刻起,参演学生就成了这场表演的核心与主角。三个月的时间里,导演老师和参演学生们一起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现实与想象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真正将方案实施的时候,创作团队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成了整个团队肩上的“三座大山”,如何将图纸上的创意变成现实中的演出,成了大家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没有经验,只能从头做起。排练、录像、研究录像、开会讨论、修改、画图、继续排练……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排练中齐心协力地摸索,先将动作排练成型再慢慢抠细节……导演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为了让呈现出来的效果和四个篇章的文稿、以及音乐很好地融合,大家都下了很大的力气。
为了追求演出的效果,一些修改和调整是难以避免的,然而,一旦修改了某个动作,就会牵扯到几千人的变动,学生们需要重新去熟悉,而且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如何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变动,这是大家遇到的第二个困难。
“特别是对于翻花的同学来说,她们不知道自己摆出的造型是什么东西,你说现在摆出来的是一个‘大’字,她们也看不到这个字是一个怎样的形态,她们只知道自己是黄色的或者红色的,所以这个过程也是很难的。”总导演韦金玲解释道,“一切都是为了演出效果更好,有时候学生可能会厌烦,但是出于对艺术的至高的要求,我们也是耐心地做学生思想工作,同时我们也是尽量保证修改的谨慎,不轻易变动。”
进入十月后,由于排练时间的延长,长时间排练带来的疲惫感以及产生的懈怠情绪成了大家遇到的又一个困难。作为翻花的导演,矫磊对此深有感触。“在排‘上课了’的那个乐章,整整花了一个月,那时候的进度非常慢,你明显感到很吃力,不管怎样鼓励和激励她们,那种情绪很难调动起来,不像刚开始排练的时候,鼓励一句说‘你们太棒了!’‘你们翻得真漂亮啊!’她们就会翻得很好,所以那时候我就特别地担心,这个困难是很大的。”
为此,导演团队们也想了很多的办法,到了后期,如果学生们上午练得很好,下午和晚上就可以去休息,“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调整到一个好的状态,当他们觉得自己已经记住了你还让她在那里天天练她就会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导演矫磊说,“其实我们的同学是特别有荣誉感的,她们也知道什么时候是关键的时候,她们也知道什么时候该兴奋起来了。”
在排练过程中,有一些同学在微博上抱怨矫磊导演很严厉,矫磊说:“当时我跟其他导演说,如果我不严厉我们出不来效果,我宁愿做这个坏 人,我宁愿让大家骂,我都无怨无悔,因为我最后要让大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非常棒的演出和效果,如果大家都说我是好人,那最后的演出演砸了怎么办,因为这是一个一千八百人共同背负的一个责任,不是我一个人,我觉得大家最后能理解我。”
“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也是最辛苦的,学生是表演的团队,是在最前线的,我们老师和导演的付出都是次要的,虽然所有编导团队的创作也很辛苦,但是相比同学们来说,特别是翻板的同学在场上跑来跑去,如果你告诉他跑错了,还要重跑一次,其实真的特别的辛苦。”其实,学生们的辛苦导演们都看在眼里。
就这样,从夏天的绿豆汤到冬天的姜汤,从炎炎的烈日到冰冷的寒风,大家一起度过了三个月排练的时光,仿佛时间过得是那样的快,一起的艰辛与付出转眼已经成为了记忆。
庆典临近:凝聚众人力量 贯穿无数感动
随着庆典的临近,大家的团队精神也逐渐凸显,特别是当天气成了困扰所有导演和演员的一大问题时,更加突显了师大学子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翻花队伍中有一位来自国教院名叫何俏林的女孩子,开学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排练,从不缺席,直至被查出身患白血病。矫磊导演回忆道:“当时何俏林班上的同学都在外面给她做募捐,我是第二天才知道的。她告诉我,她是我们翻花造型‘办学救国’这个‘国’字的这一点,听了之后我就觉得特别地难受,我觉得少了这个点,这个‘国’就不是一个‘国’了,这个家里少了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家了,所以我也是发动了翻花的同学奉献爱心,大家这种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精神很让我感动。”
电子工程学院的男孩子们,排练期间是从育才搬到雁山居住的,他们每次排练都要拉着非常重的巨大的水墨画布幅,就算遇到了逆风,175名男孩子也团结一心,认真排练,每次排练也从不缺席。
外国语学院的女孩子们,每次排练满腹热情,有同学受伤了,但在伤好之后仍然坚持排练,学院的党委副书记黄权标老师每次排练也准时到场,不但常常鼓励同学们,更为同学们拍下了珍贵而美好的排练花絮,也成为了排练场上最可爱的一位老师之一。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50名推校徽台的同学,每次参加排练都需要在早上七点十分从育才赶到到雁山。天气很冷,他们不畏严寒,不怕生铁的冰凉,更不怕磕磕碰碰,他们用一双双手,为庆典演出立起了最“雄伟”的校徽。
音乐学院的新生们担任了庆典演出小导演的任务。她们主要负责导演和演员之间的沟通,每次排练都负责点名,同学们翻花翻板坏了她们会耐心地给同学们修道具,需要排图形队伍的时候就到队伍中去排图形。尽管她们也只是大一的学生,刚开始还有一些胆怯,但她们都很认真负责地完成了小导演的任务。
11月30日,庆典前两天,首次完整的带妆联排。尽管仍有些许瑕疵,但大家显然都已将每一个动作了然于胸。联排过后,当校歌响起,不少观看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热泪盈眶了,“很震撼,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随后,王枬书记带领全体在主席台上观看的老师向同学们鞠躬致谢,更是感动了每一位参演学生和导演。
12月1日,庆典前一天,天公依然不作美。最后一次联排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同学们依然准时到达排练场等候彩排。“其实那天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复杂,所有人都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到了最后就要呈现的时候,如果是因为天气的原因不能很好地呈现,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也是所有人记忆中一个失落的部分。”矫磊导演说。
那天的大雨让体育场形成了一个个水塘,“为了保证彩排的正常进行,学校临时联系,在场地中间铺上板子。”总导演韦金玲介绍说。但是由于场地大,要把整个主场铺满板子任务重,人手不足,现场的演员们纷纷主动帮忙,不畏板子的油漆,更有小个子的女孩子合力搬运,奉献小小力量,最后同学们还形成了一个传递长龙,效率高,场面壮观。同学们的手沾满了红色的油漆,手冻青了,但是同学们依然充满了热情,连现场的搬运工人都感动得落泪了,场面十分感人。
“当时我在现场就流下了眼泪,学生们真的太可爱了。场地那么湿,都是烂泥巴,学生简直就是自发地去搬板子,连女生都去。后来等到刚刚召集好准备最后联排的时候,又下起大雨,大家很有序地领了雨衣完成了最后一次联排,很让我感动。”谈到那天的场面,韦金玲老师眼眶又红了起来。
同时,为了保证演出的场地效果,志愿者们在演出前的那天晚上,冒着寒风,连夜地清理场地。“那天晚上,整个场地都通宵了,为了保证第二天的演出,大家都在铺板,托干上面的水,最后的表演呈现出来之后,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默默付出的幕后工作者和志愿者们。”矫磊导演说道。
完美呈现:盼得天公作美 演绎无可挑剔
12月2日上午,晴天。“起床的时候发现天没有下雨,并且天还是蓝的,那种心情真是太高兴太激动了,可能真的是老天觉得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应该给我们一个好天气吧。”导演矫磊的话也代表了许多人的心情。
清晨6点,不少演员开始起床化妆打扮。上午8点半,所有演员全部集合在雁山标准体育场,此时,阳光正好。“全部的学生都到齐了,一个都没有缺席!”总导演韦金玲拿着对讲机指挥着各个表演方阵,“这是广西有史以来演员最多的一个演出。”
还是那段已经听得滚熟了的音乐,还是那个已经呆了三个月的场地,拿着的还是那些道具。不一样的是,这是最后的一次演出了,这也是唯一的一次在校友和广大师生们面前的演出,没有导演们的口令,只有谙熟于心的节奏。
屏息凝神,音乐起。此时,所有的导演都在不同的位置掌控着自己的方阵,他们并不能完整地看到最后的呈现。
翻花的女生们率先用彩色翻花呈现出了一幅幅介绍校史的画面,“乡村办学”、“办学救国”、“规范办学”、“继往开来”等字样依次出现,与体育场中央扮演各个学校发展时期的历史人物遥相辉映。整齐,迅速,赞叹声此起彼伏。
随后,一名挥舞巨大毛笔的书写者站在了体育场中央的舞台上,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随之出现在观众眼前,众多身着古典长袍的演员随着看台上翻花造型摆出的流水画面翩翩起舞,浓郁的古典气息把大家带到了王城办学的时代。
伴随一声汽笛的长鸣,开台上一列满载“新生”的“火车”徐徐驶来,翻花的同学则翻出了“开学了”的字样。骑单车、踢足球、博士帽,大学时光被演绎得生动形象,数百面写着各个学院名称的彩旗霎时从两边涌入,旗手们振臂挥舞,场面大气恢宏,异常壮观。
四百名手持紫色啦啦花的同学们跑入会场,所有的表演者们齐聚体育场中央,一齐上演了一幅“百花齐放”的壮丽图景,翻花的同学们一次展现“广西师大,八十校庆,生日快乐”的祝福,中心舞台上的校徽图案徐徐升起。此时,掌声雷动,欢呼雀跃。
呐喊,喜悦。完美无瑕。“我们的学生创造了奇迹!”总导演韦金玲这样评价。
导演矫磊在庆典演出结束后,含着激动的泪水对同学们大喊:“我爱你们”,三千多名翻花的同学们纷纷站起来,集体大声对编导矫磊老师说“矫老师,我们也爱你!”那一刻,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正如王枬书记在“爱在师大”校庆慰问文艺演出上所讲的那样,这段难忘的经历,我们收获了太多的惊喜,太多的感动,太多的美好。王枬书记说:“由6000多名师生参与演出的《风华独秀》气势恢弘、场面壮观、美伦美奂,嘉宾称‘堪比央视’,既展示了学校80年发展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呈现出广大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对于导演们的工作,王枬书记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此大型的演出,这么复杂的内容,在师大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但是我们的导演团队做到了。无论是最初框架的构思,还是主表演区副表演区的通力合作,就是由这些70后80后的年轻导演主导并完成,这开拓了我校服务‘文化广西’建设的一条新路径。”
提到参演的演员,王枬书记评价说:“持续三个月的排练,同学们经历了许多考验,寒冷、风雨,一些同学有过抱怨,有过迟到、缺席,但在庆典演出时,所有同学都到齐了,显示出良好的团队精神,全体演职人员却以前所未有的齐心合作和集体团队精神呈现出一台完美的《风华独秀》演出。”
惊喜,美好,感动,贯穿了我们的校庆记忆,六千人共同演绎了完美无瑕的独秀华章,而全体师大人正全力奏响继续前行的号角。带着校庆留给我们的美好回忆和收获,未来,我们还将收获更多,我们也必将见证广西师大更辉煌的明天。
作 者:大学生通讯社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庆典演出现场
,庆典演出现场
,精彩的龙狮表演
,
最新消息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