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各单位: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举办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大赛的通知》(桂教网信〔2025〕32号)精神,经研究,决定组织参加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AI赋能教育:协同、融合、共创
二、参赛主体
全体教职工和在校学生
三、赛题方向
(一)以“智”助教。聚焦教师多样化教学需求,利用智能技术探索教学设计优化及教案生成、教学资源推荐及生成、学情分析与质量评估、试题生成与组卷、作业批改与反馈、虚拟教学实验等人工智能场景建设,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二)以“智”助学。聚焦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需求,利用智能技术开展学习资源推荐、学习路径规划、错题分析与讲解、自适应学习、答疑辅导,以及智能艺术创作与鉴赏、智能体育训练、智能劳动教育、智能心理教育等场景建设,提升学生学业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以“智”助研。聚焦教师教育教学研究需求,利用智能技术探索开展教师成长规划、循证教研、科研写作辅助、技能研训等场景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四)以“智”助管。聚焦区域和学校常规管理需求,利用智能技术探索教务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班级管理、校园安全预警、舆情分析与风险预警等场景建设,提升区域和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能力。
(五)以“智”助评。聚焦区域和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利用智能技术探索开展学校综合评价及画像构建、班级综合评价及画像构建、教师综合评价及画像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画像构建等场景建设,推动建立更加精准、公平、高效的教育评价体系。
(六)以“智”助通。聚焦“AI东盟”联赛主题,依托高校在东盟语种语料资源、多学科专业资源、科研创新能力、数据整合分析等方面的优势,深入挖掘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建设覆盖广西和东盟的高质量教育语料库、知识库和大模型,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在国际化教育场景中的研发与应用。
(七)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其他应用场景,鼓励探索人工智能在支持终身学习、职业能力提升与拓展,以及促进教育普惠、服务特殊群体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创新应用。重点关注应用的广泛适应性和社会价值,为解决教育领域的共性难题提供新的技术路径。
四、赛道设置
大赛分为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语料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教育场景技术算法挑战赛等4个赛道。
(一)各参赛团队可参考以上赛题方向在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语料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中选择其中一个赛道参赛。具体要求如下:
1.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围绕教学辅助、学习支持、教研协同、管理提效、评价赋能等教育场景需求,进行教育智能体设计、开发、场景适配及融合应用。
2.教育语料库创新与应用赛道。基于特定主题的教育场景需求,面向赋能教育场景智能化、促进教育教学创新和提升教育服务效能等需求,建设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实用性、高质量的教育领域语料库。
3.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聚焦提升通用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中的适配能力与应用效能,进行模型预训练和微调,解决通用大模型在教育场景应用中存在的知识适配性不足、交互专业性不强、场景贴合度不够等痛点问题,助力教育领域实现智能化升级与创新突破。
(二)教育场景技术算法挑战赛。聚焦教育垂直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与算法难题,通过设定具体、可量化的技术挑战任务,推动AI底层能力与教育核心场景的深度融合与突破创新。本赛道下设五个独立赛题,参赛团队需选择其中一个赛题,针对性地开发、优化算法模型或技术解决方案。
五、比赛赛制
(一)排名赛。所有参赛团队均参加排名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语料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并确定排名,根据各赛道项目的评审情况择优确定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发放证书。教育场景技术算法挑战赛道由平台根据评分指标形成排行榜,组委会根据每道赛题的排行榜确定前10名的团队,并发放证书。
(二)冠军挑战赛。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语料库创新与应用赛道和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等3个赛道分别排名前5的项目参加冠军挑战赛,组织现场路演和专家现场评审,确定每个赛道的金奖、银奖和铜奖。
六、参赛要求
(一)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须为原创,不得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
2.参赛项目需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3.参赛项目需提交完整的技术方案、原型设计或实际应用案例。
(二)参赛团队要求
1.每个参赛单位不限参赛项目数,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1个赛道参赛,并提交1个参赛项目。
2.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语料库创新与应用赛道和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等3个赛道每支参赛团队人数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参赛项目负责人只能代表1个团队参赛,团队其他成员不受参赛项目数限制。教育场景技术算法挑战赛支持个人或团队参赛,每支参赛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含团队负责人),且每位成员参与赛题数量不限。报名时间截止后,参赛团队成员不可更改。
(三)参赛方式
1.参加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教育语料库创新与应用赛道和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等3个赛道的团队,须于2025年10月15日前通过“桂教通”平台报名(网址见附件1),于10月30日前在“桂教通”平台提交项目申报书(见附件2)。根据需要可提交项目演示视频、原型系统或实际应用案例。
2.参加教育场景技术算法挑战赛道的个人或团队须于2025年10月30日前通过指定平台(网址见附件1)完成赛题挑战并进行实名制认证。各独立赛题将提供比赛数据集供参赛团队下载,参赛团队需在本地完成算法开发与调试,并通过指定平台的入口提交预测结果。指定平台将根据预设评测指标自动评分并生成实时排行榜。
七、平台和算力支持
(一)智能体创作平台。广西智慧教育平台(“桂教通”平台,网址:https://www.gx.smartedu.cn/portal)已接入各类通用大模型,提供智能体创作工具,供教育智能体创新与应用赛道使用。
(二)算力支持。教育大模型优化与应用赛道所需的算力,可由基于教育网的“广西教育算力服务平台”(网址:https://cloud.gxjy.edu.cn)提供,参赛团队根据申报项目情况选择使用算力。
(三)教育场景技术算法挑战赛道平台。科大讯飞公司提供“AI开发者大赛平台”(网址:https://challenge.xfyun.cn),平台开放5项算法挑战赛专属入口,提供赛题说明、数据集下载及提交规范,并实时完成提交结果的自动化评测。
八、其他事项
(一)组委会将组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大赛评审委员会,对参赛项目的创新性、技术性、完整性、场景适配性、应用价值和产品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评审标准详见附件3。
(二)大赛不收取任何参赛费和评审费。
(三)教育厅将在“桂教通”平台开设“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大赛优秀成果”专属板块,按赛道分类展示获奖项目。同时,邀请具有示范性意义项目团队采用线上直播、视频录制等形式,围绕项目开发背景、核心技术突破、教育场景落地经验、团队协作心得等主题进行分享。鼓励支持高校搭建参赛团队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桥梁,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与项目落地。
其他未尽事宜,请及时与相关人员联系。教务处教学信息技术科:李老师, 3698152/5826050;“桂教通”平台:梁登明、18577186194,许智城、18577763293;算力支持服务:卢进莹、吴春妮,0771-2810489、2846497;教育场景技术算法挑战赛道平台:汪慧,0551-65309365。
附件:
1.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大赛报名网页
2. 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大赛项目申报书
3. 2025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创新应用大赛奖项评审参考标准
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