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独秀书房举办《望道之路——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的培育与发展之道》新书发布会,广西师范大学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处)、校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校团委代表,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纪委、团委主要负责人,《望道之路》策划、主编黄伟林,刘铁群,李逊等出席本次发布会。
会上,《望道之路》主编分别就望道社团的发展与《望道之路》的策划经历进行分享;现任社长、社员、社团优秀毕业生讲述了望道社团对个人成长的深刻影响;与会嘉宾领导也进行了热烈的发言交流,对望道系列社团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本次发布会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学院望道社团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学院“三全育人”改革实践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效。
近年来,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政高度重视望道系列社团建设,指导老师和社员齐心共建,将社团活动作为思政教育鲜活的载体和路径,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第二课堂,多维助推学院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其中《以新西南剧展为核心的美育改革》案例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是全区唯一获一等奖的优秀案例,育人效果显著。
塑造“社团思政”理念,全员引领价值导向。一是思想政治理念引导。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龙头作用,促进社团深化改革。2018年,望道话剧社团支部获得“广西100活力团支部”称号,助推学院思政育人提质增效。二是育人主体最大化,望道系列社团通过构建“专任教师(社团指导老师)-辅导员-学生”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实现“全员”育人。三是凝练社团特色,实现自我导向。望道话剧社通过排演抗战时期的经典剧目,推出“新西南剧展”,并与知名编剧家张仁胜合作推出话剧《花桥荣记》;望道记录社推出“以文字记录桂林抗战,借影像重现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望道读写社推出“湘江红遍”主题读书会;有效推动桂林本土红色文化传播,将先进思想政治理念融入社团活动,深化“社团思政”教育成效。
深化机制改革,全过程优化社团管理制度。一是完善的社团基本管理制度。如话剧社通过“到场签到+离场点名”的考勤制度规范日常排练。二是完善社团考核评估与表彰激励机制。将读写社的文章刊登、记录社的新闻稿件、话剧社的演出活动与学生综合测评紧密挂钩,充分调动社团全员积极性,推进社团良性竞争发展。三是健全社团建设保障机制。学院对望道系列社团专项经费、场地使用、活动组织等全过程给予充分物质保障,同时加强师资配置强化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把握社团发展的方向性、教育性、规范性。
加强文化建设,全方位打造社团育人生态。一方面,通过深挖育人元素,完善社团自身育人功能。望道系列社团以不同类型的社团为抓手,结合学院“读写能力提升工程”,围绕“读、背、写、演”四个方面策划团学活动,对学生进行进行全方位培育,提升了学院学生的创作能力、表达能力、舞台表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另一方面,社团内部形成了团结奋发、积极向上的内部氛围,发挥社团组织育人最大价值,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团文化,使得望道社团成为全体社员共同的精神家园。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辐射效果得以增强,
今后,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将继续抓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以文化人,经世致用”的理念,深入推动望道系列学术型社团的发展,打造特色品牌育人项目,聚焦社团育人功能,发挥文化育人和思政育人协同效应,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构筑育人链条、创建育人平台,拓宽育人渠道,不断推动学院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落地,探索社团育人发展的新路径。
《望道之路》新书发布会嘉宾师生合照
光明日报报道我院新西南剧展育人成效
望道社团师生与欧阳维(田汉之孙、欧阳予倩之外孙)、李美美(李文钊之女)座谈
望道话剧社在北京师范大学演出《花桥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