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我校4项成果获奖,其中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自治区教育厅网站新闻报道中,以"广西师范大学独占鳌头,摘取桂冠"评价我校获奖在全区高校中的情况。
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是广西科学技术奖的最高层次奖项,授予了我校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梁宏教授课题组。我校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广西授予的首个自然科学类特别贡献奖。获奖项目“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的研究成果拓展和引领了国际药物无机化学和蛋白质生物无机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创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达到了当今国际领先水平。
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了化学与药学学院曾明华教授课题组,是曾明华教授课题组第二次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了化学与药学学院樊友军教授课题组;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沈洪涛教授课题组。
据悉,2017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共授予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8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空缺、二等奖10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8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64项。希望学校广大科技工作者注重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争取同时在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上取得好成绩。
延伸阅读:
2017年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成果——“基于DNA、蛋白质靶标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简介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人:梁宏、陈振锋、杨峰、沈星灿、边贺东、梁福沛、刘延成、曾明华、陈自卢、黄克斌、覃其品、张耀
本项目属于化学、生命科学、药学和纳米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癌症的有效治疗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抗癌药物的靶标主要是DNA或蛋白质。尽管铂类抗癌药物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金属抗癌药物的仍然存在毒性和耐药性问题,金属抗癌药物研究突破需要发展新模式。而人血清白蛋白作为小分子药物载体具有可再生性、无毒性、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可以提高候选药物的靶向性和成药性。我们针对DNA、蛋白质为靶点的新型抗肿瘤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及其成药性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本项目前期两个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引入中药活性成分配体和构建白蛋白载运体系,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两大学术贡献:(1)首次提出和实现了中药活性成分+金属活性中心的设计思想,为金属抗肿瘤药物研究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模式。(2)首次提出和实现了基于血清白蛋白特定氨基酸设计抗肿瘤金属前药设计思想,为提高金属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和成药性提供新思路。本项目研究成果拓展和引领了国际药物无机化学和蛋白质生物无机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创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学术影响,达到了当今国际领先水平。
本项目后续研究历时8年,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1项,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2项。发表SCI论文117篇,被SCI他引1614次;8篇代表论文SCI他引343次,最高SCI单篇他引124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9项。培养了省部级以上人才27人次,建成了一支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名,广西院士培养工程后备人选1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本项目为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特别是为省部共建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获得批准提供重要的学术和人才支撑。
2017年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成果——“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定向构筑、结构转换、后合成修饰与功能调控”简介
主要完成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主要完成人:曾明华、殷政、蒋毅民、谭衍、王强心、孙凤
金属-有机框架(MOFs)类材料是近年来化学、材料与物理等多学科交叉前沿。新型MOFs的定向构筑、结构转换及功能调控是该领域主要挑战和核心问题。本项目在特定MOFs体系的设计合成、晶态-固态结构转换、物化性能效应关系以及功能调控等方面,取得系列新发现,并形成了明显特色,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竞争力及国际学术影响。主要创新包括:(1)率先系统研究多碘MOFs体系:实现了可控导入、富集和释放高质量比碘分子或多碘离子;发现主-客体协同电荷转移进而导电剧增现象;论证了多碘阴离子对协同导电性及非线性光学活性的调控效应。引领了国际上多碘金属-有机框架体系的后续研究。(2)在国际上较早,国内最早开展MOFs串联后合成修饰研究:协同利用多种手段跟踪MOFs后反应修饰的可调变性和后续效果;实现孔、磁、光等性质的多层次调控;率先提出利用MOFs后合成修饰实现选择性有机合成的新策略。(3)建立了协同利用微量热、X-射线衍射、拉曼/红外光谱、吸附等手段系统表征晶态-固态结构转换过程及后续效应的新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软”多孔超分子框架、“多米诺”晶态-固态转换、“中毒效应”等新概念。项目成果包括世界顶尖化学刊物JACS(IF = 13.858)3篇和Angew. Chem.(IF = 11.994)1篇,国际顶级无机化学专业期刊Inorg. Chem.(IF = 4.857)4篇,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成果SCI总他引1023次,含IF>3.0期刊论文他引614次,美、日、法、德、英等34个境外国家/地区学者引用287次;3篇论文单篇他引>100次,单篇最高他引356次。论文的评述和引用者包括Top-100Chemists/Material Scientists等在内的多位国际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