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是广西多民族聚居区中的代表地区,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其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分布面广,积淀深厚,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历史变迁、民族融合、社会进步、民间艺术等情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2月,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桂林市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情况调查组的成员们先后前往桂林市龙胜县,桂林市灵川县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对传统建筑的营建技艺进行口述采访,现场拍照,通过文字资料和影音留存等途径,认真保存一批传统建筑中如吊脚楼,戏台,风雨桥等特色少数民族建筑的营建技艺。
调研组着重调查桂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情况。桂林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本次则深入调查此项技艺,采访有经验的师傅,了解现在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发展的过程,传统民居具体是如何建造的,建造民居的过程等等;采集相关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具照片,形成具体的文字材料。这样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维护、灾后重建都非常有帮助。
青山翠竹、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鸟语花香……不同地域的古村落有着不同的美好景致。古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不仅包括自然风貌、民宅、桥梁、河道、祠堂、戏台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俗风情、生产生活方式、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需要我们认真调查,精细管理,做好保护工作,留住一份乡愁,记忆一份乡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