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尊师重道 敬业乐群
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系列学术交流活动
发送部门:人员机构  发布日期: 2017-10-30

近日,受生命科学学院、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研究员与德国卡塞尔大学动物研究所Ivo de Sena Oliveira 博士受邀到生命科学学院做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武正军教授主持,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动物学教研室部分教师及近120位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白明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物种自动鉴定系统的构建”的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其团队目前研发的物种识别系统,类似于目前已在线上使用的植物识别系统“花伴侣”等,虽获得很大研究进展,但目前仍在克服多物种数据构建难关中,具有巨大的开发应用前景;其次,他的团队已经拥有从琥珀或化石中的动物遗体,通过3D打印技术构建动物的3D骨骼模型,其团队发现并构建琥珀中恐龙尾部3D骨骼模型获得全世界3000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物种3D模型的研究应用,不仅会让我们的科研进展得到飞速发展,还能复原化石中已经灭绝的物种。


随后,来自德国的Ivo de Sena Oliveira 博士做了题为“Onyephora (velvet worms): current reseach on an ancient animal group”的学术报告,报告中主要讲述了一类古老动物类群——无脊椎有爪动物(天鹅绒虫)的研究进展。他谈到,天鹅绒虫演化于三亿年前,特征为足部成对且肥胖,其后裔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包括非洲中部、马来半岛、美洲中部、澳洲等地,且为陆地生物。天鹅绒虫行动缓慢,身体表面有疏水特征结构,液体不能在其体表停留,通过足部分泌黏液来捕捉猎物。天鹅绒虫对人类研究生命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生物进化的一条线索,即软体动物进化为节肢动物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Ivo de Sena Oliveira 博士所在的团队正在做天鹅绒虫的基因、进化、形态、生理、分子等各方面研究,通过天鹅绒虫的研究分析,将得到人类大陆生命进化的一系列成果。


报告会结束后,在场的师生对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致以热烈的掌声,随后白明研究员与Ivo de Sena Oliveira 博士与在场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与互动,认真听取在场师生的提问,并做了详实、细致的解答。此次报告会为学院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系列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也促进了学院学科及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扩展了学院师生的研究视野。



白明研究员作报告_副本.png

白明研究员作报告

Ivo de Sena Oliveira 博士_副本.png

Ivo de Sena Oliveira 博士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