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一场以太阳“汛”期为主题的独秀大讲坛报告会在育才校区大学生学术报告厅举行。200余名学生聆听了王劲松的精彩讲座。我校副校长李传起出席报告会。
王劲松分别于1991年和1994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1997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学理学博士。1999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博士后出站留校任教,2005年调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兼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空间天气预报、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火星电离层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王劲松所用的“汛”是由“火”与“卂”组成的,“火卂”并不存在于新华字典中,王劲松解释说,太阳的“汛”期,应该有别于水,故用“火”作为偏旁,所以特地造出了“火卂”字。
随着“超级太阳风暴”、“2012世界末日”、“2013太阳活动高年”等各种话题的广泛传播,以太阳爆发对人类影响为基本关注点的“空间天气”逐步被广大公众所认知。然后“世界末日”之说曾引起民众的恐慌。讲座一开始,王主任以一份关于末日的报告有力的打破了这些谣言。王主任介绍道,“世界末日”之说来源于玛雅太阳历的终止、美国科学院的报告以及英国《新科学家》报告等。一些流言、无知、贪欲与现代媒体结合出了很多伪科学,引起了民众的恐慌。
王主任以其幽默的语言、宽广的学识对在座同学进行了科普,介绍了物质的第四状态: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宇宙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此引出了太阳风暴与空间天气的话题。如果太阳风暴吹袭地球,将引起不可估量的损失,但王主任马上解释说,这并不会导致世界末日。空间天气灾害如若发生,将会对航空、通讯、定位导航、国防、地质勘探、长距离管网、气象生物等领域产生影响。王主任一再强调,虽然极端空间天气事件是低概率高风险型事件,但我们不能将空间天气灾害神秘化、迷信化,应对能力不足不可怕,认识不足更可怕。正确认识之后,再未雨绸缪,为应对日益增多的空间灾害作好准备。
随后,王主任综述国际和国内在相关方面所做的努力,介绍了我国如何像做天气预报一样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预言将来空间天气预报会像天气预报一样普遍。
讲座特设了观众提问的环节,观众们纷纷向王主任提问。一位同学的问题“太阳风暴有何可利用之处”,被王主任评为最高层次的问题,他向观众回答道,如何将太阳风暴转为核能,供核电站使用,如何使“太阳风”推动“太阳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 者:大学生通讯社 黄荣洁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