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 题:桂林渔鼓的魅力
二、时 间:5月12日(星期一)下午14:30—17:00
地 点:雁山校区二区219学术报告厅
三、主讲人:
苏韶芬(广西桂林市群艺馆馆长)
李 侃(原广西曲艺家协会主席)
四、内容简介
源于古代的叙事讲唱道情的桂林渔鼓以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 ,是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它的叙事讲唱道情表演形式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明末清初、民国期间都有湖南的渔鼓艺人在桂林传唱渔鼓并落户桂林,开了桂林渔鼓的先河。桂林渔鼓的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打单筒”,即一人左手抱渔鼓,右手击鼓,自打自唱。第二种是带伴奏、伴唱形式,有二人组、三人组、五至七八人甚至十余人不等的组合。二人组是演唱兼奏主胡,另一人司鼓。三人组的演唱者兼奏主胡,另有司鼓及配胡。渔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渔鼓,渔鼓是由直径约十一公分长约二尺的楠竹制成,鼓面可蒙上蛇皮、蛙皮或猪板油皮,另配以简板、二胡、中胡、月琴、中阮、三弦、笛子、碟子、酒杯等等。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的桂林渔鼓成为雅俗共赏的曲艺形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数十次对桂林渔鼓进行录播,王仁和和他的弟子们多次为中央领导和外国首脑演出。2010年,桂林渔鼓被列入广西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本次讲座中,苏韶芬老师将与大家分享桂林渔鼓的源流,传统曲目、曲本,演唱者的故事,渔鼓的传承及其文化意义。李侃老师谈及桂林渔鼓唱词写作,以及其他曲艺形式唱词的写作——从生活到曲本。
五、主讲人简介
苏韶芬,女,1957年5月出生于广东。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民间文化艺术研究和文艺创作,现为广西桂林市群艺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桂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出版的著作有:《奇山异洞》(合作)、桂林揽胜丛书《桂林风情》(合作)、《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独著)、《桂林民俗》(合著)、《广西民间文学作品精选·桂林市卷·青山秀水桂林城》(主编)等。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广西首届青年文学奖。
李侃,广西曲艺家协会原主席,漓江出版社原书记、副社长。著有文艺随笔集《艺苑漫步》《风情桃花湾》,散文集《花坪探奇》,曲艺集《爱的女神》《李侃曲艺作品选》,主编《历史鉴证》等。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化部文华奖,五次广西文艺创作政府奖——铜鼓奖,全国首届“书香之家”(2014年),被授予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 。
校团委
教务处
出版社
2014年5月7日